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 > 列表

航延险屡遭诈骗被“薅羊毛” 保险公司开始逐渐压缩或放弃航延险业务 业界探讨如何保障乘客“真需求”_世界热资讯

来源:金融时报    时间:2023-05-24 09:09:46

本报记者戴梦希

每逢盛夏将至,雷雨增多,机场航班延误情况都会有所增加。不管是因为天气原因还是航空管制等因素,作为乘客被延误在候机厅或机舱里待上几个小时,或许内心最懊悔的就是没有买一份航班延误险(以下简称“航延险”)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不过,航延险在被更多大众认知的同时,与之相关的“薅羊毛”和骗保行为也频繁爆出,甚至造成航延险市场出现“缩水”现象。近日,北京市公安局破获的首例航延险诈骗案件被公之于众,再次引发市场对该险种的高度关注。

24家险企受损

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

北京市公安局近日召开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新闻发布会,通报了全市打击经济犯罪总体情况和侦办的典型案例。

据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一大队大队长皮佳和介绍,针对北京市多起航空延误保险诈骗线索,经侦总队组织多部门、多警种合成作战、循线追踪、深挖串并、链条打击,于2022年9月成功破获北京市首例航延险诈骗案件,涉案9名犯罪嫌疑人均被依法批准逮捕。

经查,2019年以来,该犯罪团伙以境内外免费乘机旅游、发放旅游补贴为诱饵,通过互联网广泛招募乘机人,并垫资购买高延误率、高取消率航班机票。同时,在乘机人不知情的情况下,采取人名混淆录入、重复录入和单次飞行重复投保多家保险公司的方式,代乘机人购买多笔大额航延险产品。待所乘航班发生延误后,以乘机人名义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,骗取保险理赔金。据统计,该案共涉及24家保险公司,乘机人900余名,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。

事实上,近年来关于航延险的诈骗事件并不少见,且作案手法都具有一定相似性。例如,曾经引发行业热烈讨论的南京市公安局破获的一起“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多万元”案件。在该案件中,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报警称,其在处理机票延误险赔付时,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,使用不同的身份证号和护照号,多次进行理赔,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。警方侦查后获悉,犯罪嫌疑人李某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及护照号。为逃避系统核查,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。为了更具隐蔽性,她每次购票都要用4、5个身份。每一个身份,最多购买30-40份不等的航延险。以此虚构行程并购买航延险手段,李某3年间共理赔近900次,涉案资金300余万元。

此外,上海市公安局公布的该市首例航延险诈骗案显示,犯罪嫌疑人同样是通过给予一定利益诱惑对外招揽乘机人,提前获取航班延误信息,虚构保险标的,乘坐延误航班等一系列连环操作来骗取保险理赔金。在该案件中,最终有27名犯罪嫌疑人落网,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。

对于愈演愈烈的航延险诈骗案件,司法机关与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合打击力度也在持续加大。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相关人士就表示,将继续联合北京银保监局、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等部门,依托保险反欺诈信息交流会商机制,整合各方力量,精准研判排查行业风险,组织开展保险犯罪领域专项打击行动,有力震慑相关违法犯罪活动。

从整体保险反欺诈层面来看,也得到一系列政策支持。2020年1月,原银保监会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在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基础上,建立健全意外险保单信息共享机制,研究制定“黑名单”“灰名单”标准。2021年7月,原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》指出,各保险机构要建立常态化、制度化的防风险反欺诈工作机制,完善重大欺诈风险监测、预警、报告及应急处置工作机制,明确不同层级的应急响应措施,及时发现识别重点业务领域面临的欺诈风险。

市场出现“缩水”

保险公司应提升防范能力

航班延误险是商业保险的一种,有些产品会直接包含在航空意外险里,部分银行的白金信用卡或者商旅主题信用卡也会赠送航延险。赔付标准一般按照延误时间来计算,有的产品是2小时以上起赔,有的则为3小时或4小时以上,延误时间越久赔付金额越多。不同的延误险产品赔偿金额不一样,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,但保费通常只需要几十元。

据业内人士介绍,保险公司最初将航延险推向市场的目的,是为了保障在航班出现延误的情况下,能给予投保人相应的经济补偿。但近年来,由于航延险犯罪团伙越来越猖獗,动辄给保险公司带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赔付损失,大额亏损之下,保险公司开始逐渐压缩甚至放弃航延险业务。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在搜索相关产品时发现,目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航延险产品是少之又少。

曾有某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向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抱怨,“航延险虽然可销售场景切入性强,能给企业带来一定流量转化,但是整体成本太高,甚至是入不敷出。在这种情况下,尽管该险种有市场需求空间,但却难以保证险企利益,退出市场也是无奈之举。”

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,若不法分子妄图通过利用所谓的“漏洞”或技巧恶意投保航延险获利,则很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,而公安机关越来越多的对此类案件进行立案侦查,也恰恰说明国家对于这种保险诈骗行为的态度,是坚决防止该类保险沦为不法分子的盈利工具。否则一旦此类行为被纷纷效仿,保险公司的理赔比例畸高会迫使保险公司提高赔付门槛和保费收取,从而逐渐减弱其保险价值。航延险市场“缩水”,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。

要让骗保行为得到有效治理,让航延险能真正服务到有需求的乘客,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,其实不乏专业化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,用规范的市场机制遏制恶意投保人“薅羊毛”和诈骗现象滋生。

对此,上海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建议,各保险公司特别是在多地区分布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,应设立风控数据库,定期对投保、理赔信息进行梳理、分析,以便及时掌握可疑投保或理赔线索;在行业交流、统计调研等活动中,对投保、理赔的部分信息建立共享模式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建立数据模型,依托于信息的共享梳理出可疑信息,做到事前防范、事后止损;建立投保黑名单制度,对可疑投保、理赔的情况进行梳理,并对相关人员采取增加保费、限制投保等措施,从源头上遏制类似情况的发生。

事实上,高科技手段一直都是与各类保险欺诈行为斗智斗法的制胜关键。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表态,要运用大数据、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重拳出击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也在《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三年工作规划(2021-2023年)(审议稿)》中指出,加快行业反欺诈信息系统建设,中国银保信、保险业协会将研究制定各类欺诈线索筛查规则,健全行业高风险信息数据库;成立全国保险反欺诈平台系统建设工作组,适时组织专家指导论证系统建设相关工作。

(文章来源:金融时报)

X 关闭

Copyright ? 2015-2018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

邮箱 : 5 516 538 @qq.com